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评论摘录 » 雪岛的审美视界
 

雪岛的审美视界

发布日期:2015-05-20      作者:林英明      浏览次数:2342
  “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谈诗论画总绕不开它。“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情景交融,境界毕现。清人方东树《昭味詹言》云:“凡写事境宜近,写意境宜远,近则亲切不泛,远则想味不尽,作文作画亦然。”一草一木,触手可及,事境也;一山一水,天际辽远,意境也。而事境、意境都关涉画家的审美视界。
  如此说来,雪岛的视界是幽微的,一丛野草几支残荷,飞鸟鸣蝉,那些并不起眼的寻常之景物,常能触发他作画的意趣;雪岛的视界又是辽阔的,孤树寒林,疏枝嫩叶,那些常人不易察觉的草木结构和纹理之美,经过他精妙的笔墨营造,常能构成空灵深邃的画面,创造出古朴高远的意境,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大概得益于这种幽微与深邃并重,事境与意境交融的审美追求,雪岛在不经意间进行了一次形式的创新,为传统文人花鸟画的平面处理融入了现代审美意味。或许这也是他的作品近些年来屡获大奖的原因。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线条的应用,而线条的勾勒和变幻组合及扩展延续等表现手法,又最能考验画家的笔墨功力。雪岛对线条的驾驭能力无疑是娴熟的,他尤擅长于在繁杂的画面中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地表达线条的特质。那幅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最高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寒林》,将占据大部分画面的繁冗树干枯枝,梳理得杂而不乱,繁而有序,线条与画面的营织,空灵而洒脱,澹逸而含蓄。几只在树枝上雀跃的小鸟和鸟巢的点缀,唤醒了画面的沉静与安宁,为静谧的大自然增添一派生机。象这种错杂有致,动静结合,情趣相生的巧妙构图,在雪岛的作品中每有出现,如《金色家园》、《生生不息》、漆画《水木清华》等,构成了雪岛作品的基本审美特色。
  近些年,在坚持“以形写神”,追求形成艺术风格的道路上,雪岛的用笔用墨不乏感情色彩,反映出他在观察、体会自然的过程中涌动的内心激情,他善于把这种激情纳入对生活的创造中。如入选第十五次全国新人新作展的《临风》,只是一小尺幅的“手帕作品”,在成千上万的参选作品中,很容易被评委忽视。但由于他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不显眼的狗尾巴草迎风状态刻划入微,传统题材被赋予现代审美理念,终获得评委的青睐。
  或许是延续着传统文人托物言志的一种情怀,或许是太热爱生活、崇尚自然了,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雪岛都能产生兴趣引起关注。藤蔓疏竹、莲蓬或狗尾巴草,在他的笔下显得清新雅致、生机盎然。他工作室内,摆放着许多随处捡来的鹅卵石、芭蕉叶等东西,他会因形随兴地在上面涂画几笔,变成构思精巧的艺术品;而在阳台上,他又养了很多花草和小鸟、小鱼,闲暇时就仔细观察,他甚至能分辩得出小鱼的公母来。大概是这种生活情趣,为他打开了另一独具韵味的艺术视角。
  雪岛的得奖作品主要是兼工带写的花鸟画,他画得较多的还有一些写意“小品”。但实际上他在广州美院专攻的是人物画,曾师从岭南画派人物画名师杨之光和台湾水墨大家刘国松,而在此前,他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画时,就把《三国演义》、《红楼梦》、《山乡巨变》等当时有名的连环画描摹个遍,打下了人物造型的扎实根基。但他清醒认识到,在艺术道路上,跟在名师之后亦步亦趋,难有什么大的起色,要有所创新,就要发挥自己相对于前贤的优势,在题材、技法和形式感上多下功夫。
  这些年来,雪岛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一条工写结合的花鸟笔墨之路,无论是构图、画面张力,还是着色、用笔,都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现在回过头来再画人物,他觉得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最近完成的一幅人物画《白石大师》,就凸现了他更为成熟的艺术功力。在这幅2米多高的画面上,他只安排白石老人的头像与你对视,在近乎静态的布局中,老人那双睿智慈和的眼睛和略显凌乱的白胡子,在他笔墨技法的调动下顿时神采飞动,整幅画面张扬着强烈的震撼感。
  “画家作画,一以格调胜,二以功力胜,二者兼胜,乃可不朽。”雪岛为人谦逊,作画痴迷,凭着他的勤奋和聪慧,其艺术道路会更为宽广;随着审美视界的不断拓开,学识修养的不断增强,他的笔墨功夫必将更加精妙,作为他的朋友我们期待着。
  (2012-8-30)
  (作者为高级编辑、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