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生,出生于铜炉世家。在香炉文化的熏陶下,勤奋好学,悟性极强的他,很快掌握了开模、雕刻、炼铜、作旧等工艺,继而创办了“陈氏古韵铜炉”作坊。尤对明代宣德炉深有研究,仿制明代宣德炉已有四十余年,故他制作的红铜香炉造型幽雅,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古色古香,充满灵气,能与古代铜炉媲美。
宣德炉是明宣宗皇帝亲自主持铸造的御用器物,所用材料是古代用来铸钱,被称为“吉金”的铜和金、银、锡等名贵金属;所参照的器型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和唐宋经典名瓷;所召集的大批工匠虽来自民间却个个身怀绝技;所采用的工艺繁复异常、耗时多年;所铸造的铜炉或为皇宫御用,其器型庄重典雅,皮壳如婴儿肌肤般光润,包浆光亮醇厚,如今已是难得一见的绝世珍宝。
陈巧生凭借祖上自清朝起就开始制作铜炉的祖传技艺,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努力和不懈研究,用铸造宣德炉的失蜡法技艺,恢复了几百种经典宣德炉器型。
第一次尝试做宣德炉,从开始构思到成炉,陈巧生用了近一年时间。他严格遵循古代全手工工艺,不以现代工艺投机取巧。铸炉过程中除铜材外,还添加金、银、锡、镁等贵金属,令炉体格外细腻。此外,炼次繁多,炉材经十二炼后,铜质纯净无杂质,触手细腻温润,柔嫩可掐,如婴儿皮肤,声音清脆悦耳,压手恰到好处。他採用失蜡法,一模一件,件件手工,精益求精。
失蜡法是古代秦汉时期铸造铜马车及青铜等金属器物所用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陈巧生从细节入手,试图復原失蜡法,他从材料、黏土、浆料成分、模壳硬化等全过程一一发掘,反覆实验。几十年如一日,他从未停止试验和探索,他在“仿制”的道路上步步为营。谦虚和进取,是他起飞的左右轮翅。谦虚地学,听取各种行家的意见,坚持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他说,“记不清失败多少回了。”
陈巧生通过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了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失蜡法,继而完善并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製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他仿制的宣德炉,无论是造型、色泽、内在肌理,以及整体上透露的独特魅力,都被公认为一流,甚至被视为不可思议。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师、观复博物馆创办人、现任馆长马未都先生,见了巧生的铜炉,高兴地说:“这个炉做得相当好。历代仿制的宣德炉,很少能与巧生炉相比了。”并赞叹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文物鉴定专家蔡国声教授曾也专程前往苏州拜访了陈巧生,高度赞美巧生的铸炉技艺,感慨地对人说:“要收藏炉子,只要找陈巧生。”大师的话,一言九鼎,在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北京,收藏“巧生炉”几乎成了一种时髦。艺术品拍卖会上只要有巧生炉拍卖,常常会出现慕名而来的竞拍者,只要铜炉上有“江东陈巧生”款识的,照单全收。
陈巧生铜炉底款颇多,常见的有:仿古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玉堂清玩”“琴书侣”款,私家款“江东陈巧生制”“巧生制”楷书款,隶书款,篆书款等。有牟取私利者,想以巧生炉替代宣德炉制造拍卖市场的热点和风潮,陈巧生断然拒绝,再无二话。“我这一辈子,就一心一意做一件事,那就是炼炉,巧生炉也好,宣德炉也罢,它来自不同的时代,任何的取代或者替代都是一种误解和亵渎。”陈巧生如是说。简短的一句话,赤诚匠心可见,一个炼炉艺人的良善和实诚令人动容。
巧生炉除了具有“宣德炉”的特色外,更注重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无论在造型上,在体色上,都有所创新,都更加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诉求和艺术追求。巧生制铜炉讲求真与精,其原料独特,除铜之外,还有银,镁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其炉质纯细,每个铜炉需经十二炼。在全国号称收藏重镇的北京、西安、天津、上海等地,巧生炉受到藏家们一致的追捧。在台湾,收藏家们更无不以收藏巧生炉为荣。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此番评价已经从侧面反映出它的地位之高。事实上,巧生炉也应是对明宣德炉的继承和发展。
时至今日,陈巧生铸造的巧生炉以古朴典雅的器型和特有的宣德炉的韵味得到了藏家和鉴赏家的认可和赞誉。然而,我们在赞赏巧生炉的同时,也当深知其中的甘苦。为了塑造经典器型,他日思夜想、殚精竭虑;为了原料精到,要高温冶炼,多达十二甚至十八次;为了皮壳润和,必须手工打磨处处周到;为了宝光内敛,他要香燃烟熏,日夜盘养。经过这无数道工序之后,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巧生炉,有着与明代宣德炉如出一辙的典雅气质和宝炉神韵。
巧生炉,绝对不是纯粹的仿古,它的问世充分展现出一个盛世艺人的天赋禀然和良苦用心。陈巧生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将古人的技艺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超越古人又有时代印记的作品。他在古人一百多种经典器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千余种巧生炉器型;将古人十几种经典皮壳发展为古烧斑、水红铜、藏金色、画龙点金、雨雪金、錾刻、嵌银丝、浮雕等八大系列几十种风格;将单纯的铜炉发展为炉盖、炉身和炉座融为一体的整套器物。他以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努力,把铜炉铸造技艺和铜炉审美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陈巧生的铜炉制作技艺和业绩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2013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之际,“巧生炉博物馆”在苏州相城区落成并正式对外展示。
博物馆内,近千鼎巧生炉珍品相映成辉。这些铜炉珍品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审美文化的理想,它形制上的中和之美和工艺上的至诚之美成就了艺术上的崇高之美,而以中和为美,礼义为度,达到至诚境界,正是历代中国人内心修炼的最高境界。
‘巧生炉’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势必会给苏州的城市品格增添无穷的魅力,因为,它蕴含着江南文化的精气神,蕴含着江南文化精致、温润、典雅的特质,说到底,它蕴含着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魂。
人物名片
陈巧生,(1956-)字彦岐,号炉香居士,江苏苏州人。出生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朝起从事铜炉和铜器制作,是家族技艺的第3代传人。因仿制宣德炉而闻名海内外,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40年来,陈巧生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他所制的“巧生款”古韵铜炉被当世藏家称为“巧生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充满灵气,宝光内敛,与明清 “宣德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被赞誉为“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以下是陈巧生部分作品赏析:
錾刻朱雀架挂熏炉
一手炉
戟耳彝炉(点金)
高足弦纹鼎熏炉
天鸡耳长方炉
马上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