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侄文稿﹄
唐乾元元年
颜真卿书
凡二十五行
共二百三十四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为激愤悲壮下的铿锵”
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纸本行草 28.2×72.3cm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笔力千钧,苍茫多变——谈谈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父母生子,可能在长相上有所继承,师生授业,衣钵相承却重在技能的掌握与成功方法的传授上,相貌没必要相同,也不可能相同。
能够真正继承王羲之书法真髓而不同其形态者首推颜真卿,其次是苏东坡。颜得其法理而发乎情性,苏得其诣旨而行乎时韵。单以颜与苏的字型来看都与王字相去甚远,这才是继承,更是发扬。只在形体上的相似则是因循和往复,更接近于工匠一路,与艺术相去甚远。
号称历代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偶得的杰作,其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颜字以楷书为大众所知,世见的大字榜书、端庄楷字大多与颜书有关。世人学颜,将颜字写死板、写俗气的比比皆是。看到俗气的颜字满街都有,很多自认清雅却不明就里的人会不自觉地认为颜字本身就俗,爱屋及乌变成了恶乌及屋。
何谓俗?俗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的书写性状,而一味地希望自己与某人一样。俗人之所以为俗,归根结底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可能做什么事,怎么去做,能做到哪个限度。
据说颜楷刻碑时用的是自家工匠,有些本来写得不那么完美的笔画,都被这些工匠以常见的颜字标准笔画补就了,所以颜字的很多细节被字库化。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被最后证实,但学颜的众生效仿颜碑的圆、整、光、顺而“包装”出来的笔画却俗不可耐。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刻本(宋《甲秀堂帖本》)
原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凡三十六行,共410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祭奠侄子颜季明的文稿。季明与其父杲卿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见到他们的尸体时,杲卿少了一条腿而季明只剩下头颅。颜真卿在极度悲痛中起草了这篇文字,这与王羲之欢宴后的《兰亭序》、东坡被谪黄州后迷茫而书的《寒食诗》形成鲜明的对比。《兰亭序》为微醺后的小放,《寒食诗》为旷荡中的游冶,而《祭侄文稿》则为激愤悲壮下的铿锵。《兰亭序》《祭侄文稿》为稿,东坡写字从来都是很恬然,所出三帖都自然至极,不可多得。
《祭侄文稿》的书写从表面上看可谓酣畅淋漓,向来端庄的字型并没有因为情绪的起伏而产生大幅的动荡,基本上保留了单字的独立性。确切地说字体大多是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可见在遣词作句时的斟酌。笔虽不够颖利,但由于书写时提按的力度大于以往,所以笔力千钧、触目惊心,力大纸糙之时老笔苍茫、效果多变粲然纸上,气氛昭昭,极具感染力,历代观览者无不动容,放之现代更被喜爱和追求效果者奉为至尊。
墨迹《祭侄文稿》原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非常难得地历经宋朝内府,元朝流落民间,清朝时又被收入内府,至今神采依然。令我们能一睹颜真卿当时书写的风采,清晰地看到那起伏中的鼓宕,空中纤丝状的连带,飞白交错中的虚实,笔锋逆势而入的藏头,裹锋后的行进以及意到笔不到的收毫。
竖向和横向走势清楚的字愈加瘦长或横扁
笔画少且不张者愈小
颜字的行书多取怀抱的圆形,所以笔触以圆弧居多,字型外固而中空者,“口”“门”自不在话下,左右组合的字也会有较大的分距,令字心虚怀。而竖向和横向走势清楚的字如“年”“月”“东”“丹”“军”“事”“善”“壬”“叔”“土”愈加瘦长或横扁。笔画少且不张者愈小,如“日”“之”“玉”“兵”“山”“不”“尔”“百”等,与其正书碑文中字字大小匀当,多笔划者令其紧、少笔划者令其旷者大相径庭。也就是说,书碑者如同众人前宣读,而起稿及书信时则如私语。朗诵时要字正腔圆,即使是虚字也要上口;座间交谈时语言不必斤斤相较,咿呀含混吞音者,但求对方听明白即可,省下不少气力和时间。大字楷书厅堂之上要有姿态拿捏,而小字稿书则只要表达情性充分即可。
颜真卿自小丧父,在舅父的教导下,家训的忠贞思想深入心肺,很多事件中还尽显愚忠。这种人心态豁然,青天可鉴,写起字来自然无所遮掩,一旦功夫老到,随性之处定是佳构。写字必须无所顾忌,不加掩饰,随性而出才见精神。当代很多书家一味地钻研技法追求完美,不知或不敢取舍更不能放怀,反而不如某些名人或领导写得自在。没有精神的技法就像是套在衣架上的衣服,技能太弱的是空有胴体而少了文明的外衣。但有的时候胴体还是比衣架上的衣服更动人些罢。
《祭侄文稿》的通篇气韵和谐,在一心不能二用之下,心意只在追思之中,所有书写的用笔、结构、成篇随机变通,全在潜意识的引领下完成,这种潜意识需要经过长期的自主书写才能完备。有人曾问我写书法的人享受在哪里,我想初学者对着字帖写像任何一笔都会欣然;有的人对着字帖写像一个字,或自己把一个字安排妥当了,就可以满足一下;有的人能按别人的样子写成一篇作品,或者自己中规中矩地写完一个作品,快然而自足;有的人费尽心力先编后写,无数遍后写出一幅能入展抑或可能得奖的作品时,轻松一笑;有的人不常习字,但竟能写出自己未曾料到的“好字”的时候,大喜过望;有人像颜真卿这样能够心手合一而不假以雕饰地抒发,而事后惊呼不能再为时,则享受到书家至高的愉悦。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那种至高愉悦的境地,但是书法之享,不分男女老幼,不论何种进境,不着过分花费,即可拥有。
崔寒柏
/
1963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书协创作与评审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曾任美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东-西方”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美国兰亭笔会秘书长,美国中华艺术协会理事,美国国际艺术家学会负责人之一。
1966年习书,1976年师从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高镜明教授、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同年师从徐嘏龄先生学习篆刻、龚望先生学习隶书,2011年从师霍春阳先生。
作品入选、受邀国家级大展四十余次,十余次获奖。曾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入展第四、八届国展,第五届兰亭展;获第一届翁同龢奖最高奖;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
图 鉴
晋·王羲之《兰亭序》
唐冯承素摹本
纸本行书 24.5×69.9cm
凡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五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为微醺后的小放”
图 鉴
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行书 34.2×18.9cm
凡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九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诗》为旷荡中的游冶”
完
编辑说明
文章转载自“书法日课”公众号
图片采集自网络
桑莲居整理汇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彩
崔寒柏专题选:
欧阳询与欧体
董其昌如云
当代书法人,应重新认识楷书
学会欣赏书法
略谈临帖与读帖
关于书法用笔和自主书写
当书法遇上崔寒柏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2251797470@qq.com
微信客服:13489850000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桑莲居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