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动态 » 桑莲居|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
 

桑莲居|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展:金石情怀长伴月

发布日期:2015-05-19      作者:叶培贵      浏览次数:2003

 

金石情怀长伴月

叶培贵

 

 

  我至今无缘晤对伴月斋主人培养先生,但神交有时胜于面见,这是人所共知的,特别是在纷繁的当下。说“纷繁的当下”,并不全是贬义,资讯的快捷乃至爆炸,一方面使人无处容身不胜其扰,另一方面也可能帮助我们视通万里神游八极。我们两个泉州人(我籍贯为泉州治下的南安市),正是通过杜兄鹏飞先生所建的“清园艺友”微信群相识进而成为相知的。

 

  以这个相识相知过程作为背景,来看培养先生的题跋和书法艺术,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

 

  网络改变生态,电脑和手机终端把世界推向近现代以来已经门洞大开的文人书斋。30多年前,精印字帖稀如星,学书还多是师徒授受口手相传的事情;20年前,二玄社复制台北故宫名作以“下真迹一等”之誉震惊书界,书法有了若干正规院校教育及大规模展览活动;而现在,手机里随时可以看到放大若干倍的历代高清名作,书法甚至有了专业数字频道和一系列专业网站!原本二三好友商量之事,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了展厅作秀、影视表演乃至网络炒作,难有清静之可得了。但网络上“遇见”的培养先生,却是意外。其头像印章一望即有超尘之气,朋友圈所发书作或者题跋亦然,使人不免有“大隐于网”的联想。微信交谈中知其身份为中学教师,我学书的引路人正是中学老师,因此倍增亲切。尤其他深自谦抑的聊聊数语,使我有穿越到30年前面对师尊之感。

 

  但交尚浅则言难深,于是各自忙碌。他几乎每日有金文习作公开,或临或创,都是笔墨精洁,字法端凝,清一色是秋水文章的超脱,而没有半点市井烟火的烦燥;技巧虽不能说已臻圆熟之境,而格局却已迫近容翁希白先生等名公。当此展厅为尚、做作横行之时,追求如此格调,使我原本已有的“大隐”印象,又加深了许多。

 

  数月后,培养先生寄来邮件,里面是各类拓片题跋数十种,命我评论。我一向视金石学为畏途,也因不愿为物所役而不喜欢收藏。初看之下,颇感为难。但不知不觉竟然逐篇逐字研读了一遍!

 

  何以如此?究其原因,除了之前建立的良好印象以及古物本身的魅力之外,吸引我的大约是如下三点。

 

  第一,极具匠心的整体布局。拓本种类繁多,形制各异,题跋是再创造过程,须充分考虑跋语乃至印鉴之间与原图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再创造,比独立创作一件书法作品难度更高,一旦布局不当,跋语不仅难以锦上添花,甚至可能破坏原拓本意境,变成佛头着粪。培养先生显然深谙题跋构图之奥义,且又必定经过精心推敲设计,故件件虚实相生、主次合宜、黑白入理,宛如天成。如《天保九年道邕造像记题跋》、《天保二年道成造像记题跋》、《叡妻成郡君题记及乾智题记题跋》等,跋语字体、分布乃至印鉴,都恰到好处,有增之嫌多、减之恨少的妙处。若非匠心独运,曷克臻此?!

 

  第二,极具见地的文辞组织。跋语内容的安排,最见学养与功力。各篇或梳释文字,或厘析图像,或考镜源流,或辨章学术,或通会书史,或详察时风,莫不言简意赅,言辞得体。足见培养先生博涉兼精,于一般社会史学、典章名物制度、文字书法沿革、图画雕刻源流等等,不仅积学颇深,而且已具只眼,故言之都能有物,非止于旧闻引述或者陈词溢美。如《西魏大统四年魏文显造像记题跋》:“此记字体略含行意,体势多变,如春风拂柳,妙趣生焉。”可谓妙善比拟。又如《惠庆造像记题跋》:“其书风萧散自如,点画极具劲伸之能事,所谓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以康南海是语论之,不亦宜乎?!其结字偶变常规,奇趣生焉。诚为东魏造像题记之上佳者。”有摹状、有引述、有判断,都很妥帖,可谓不移之论。凡此种种,都将裨益书坛,嘉惠学林。

 

  第三,极具风神的书法造诣。题跋所用字,主要是小楷。元明以后小楷,自吴门枝山、雅宜二公独尊太傅,代有传人,然多为其形貌所拘,未能师其所师、探本溯源。而培养先生的小楷,则以太傅为梯航,大力熔铸隶法与章草,偶兼行书之意,渊源纯在汉魏两晋,几无一笔轻涉唐宋以后习气。读其字,两京骨法、魏晋风神,甚至隐隐然有篆籀之韵,令人思绪自接六朝以上。可惜偶有笔误(如“餘”之作“余”、“製”之作“制”),虽为白璧微瑕,总是小小遗憾。

 

  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已颇为难能,足以发古物之神光了。如果不是胸中有定慧、笔下纳风云,如何可能?!物与人似,生于天地之间,有幸有不幸,我深为这些拓片得遇赏音君子而感庆幸,也为培养先生得以畅怀古物而生欣羡。金石或非无知,情怀亦须有寄,正如朗月向物,欣然会意,则“大隐于网”的推测,虽尚不能确认,但想来应该是不中不远的吧。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微展|瓦当类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展

2015.5.18-24 泉州桑莲居艺术馆

 

高安万世瓦

尺寸:34×68cm

高安万世瓦出关中,或为义陵旧物。据汉书,董贤以美色善媚得宠于汉哀帝,官封高安侯,赏赐无数,并起大第北阙下,重殿洞门,几僭王制,可谓贵重人臣无二矣。然进不由德,位过其任,岂能万世乎?一朝帝崩,新莽主政,贤失宠而缢死,繁华散尽终成空。甲午秋,培养记。

 

汉并天下瓦

尺寸:34×68cm

汉并天下出土于陕西临潼县为汉高祖初定天下时所造。是瓦边轮较宽,其内凸弦纹一圈,以双线“十”字分四象限,四字分置其中。又中有圆柱,柱外一单线中心环。此瓦文笔劲健流畅。《汉书•贾邹枚路传》有云:“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又《董仲舒传》言“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培养书。

 

延年益寿瓦

尺寸:34×68cm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蕋可疗饥,仰首吸朝霞。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汉人多求长寿,情动于中而溢乎物表,汉之旧物多有此类图文。此瓦即其一也。培养书。

 

千秋万世瓦

尺寸:34×68cm

瓦当始见于周而盛于秦汉,尤以西汉吉语瓦为藏家所珍。观乎瓦,可察时事,发思古之幽情;可启心智,悟古贤之妙思。是千秋万岁瓦出于汉长安城旧址,同铭者甚多,流布亦广,而版式、风格各异。或峻整精严,或婀娜飘逸,精彩频现。汉人情怀,一寄于瓦。

时在乙未仲春,林培养记于灯下。

 

永奉无疆瓦

尺寸:34×68cm

秦汉瓦当,唐宋时己有发现,偶见著录,未盛也。清乾嘉年间,金石考据大兴,此类古物遂成文人雅玩。传拓,制砚、题咏不一而足。至民国,已蔚然成一时之风尚矣。

是永奉无疆瓦出于渭城,而《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之齐临淄卷》亦见此瓦,故知已泛化为吉语矣。瓦文规整活脱,非民间工手所为,属宫中物无疑。

时在乙未仲春,林培养记。

 

与华无极瓦

尺寸:34×68cm

汉与华无极瓦出于陕西华阴,或为京师仓旧物。元光年间,武帝从大司农郑当时计,乃凿漕渠运关东之粟以给京师并筑京师仓以储集中转。因仓近西岳华山,亦名华仓,寓意与山相映高不可攀,牢不可破,久不可极。华本为西岳华山专用,后与华混用,留华去华。秦汉瓦当文字,每得自由与严整,偶作恣肆,亦不失法度。此瓦四字流动飘逸,是有气贯融其中。乙未春,培养记。

 

与天无极瓦

尺寸:34×68cm

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华盖芬晻蔼。六龙仰天骧。曜灵未移景。倏忽造昊苍。阊阖启丹扉。双阙曜朱光。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上帝休西棂。羣后集东厢。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踟蹰玩灵芝。徙倚弄华芳。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

录曹植诗以补汉与天无极瓦。甲午秋,培养。

 

富贵万岁瓦 缩图

富贵万岁瓦

尺寸:34×68cm

秦汉之际,时人多耻贫贱而乐富贵。所谓人情所乐,富贵显荣也。情动于中而溢乎物表,汉之旧物如砖、瓦、镜、印、石等多有此类图文,此富贵万岁瓦即为其一也。然富贵既得而纵情傲物,多求妄用,则败家丧身不远矣。故王骏谕淮阳宪王刘钦曰: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过易行,塞重责,称厚恩者。如此,则长有富贵,社稷安矣。

岁次甲午秋,林培养记。

 

汉四灵瓦

尺寸:34×68cm×4

 

青龙亦名苍龙,位居东方,五行属木,四时象春,俗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即言蛰龙动,天下春,万物始盛也。龙为华夏图腾,今人自谓龙之传人;亦为帝王象征,凡与皇权相关者皆冠以龙字以示高贵。是瓦龙头有角,颚下有髯,细颈短足,满身鳞甲,长尾翘起,双翼上扬,矫健如飞,动感十足。甲午仲夏,培养记。

 

白虎,居西属金象秋。秋风至则万物萧瑟。欧阳修秋声赋曰: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虎为百兽之王,虎啸则百兽伏,如秋风之摧草木。虎常与龙并举,云从龙,风从虎,降妖伏魔,非其莫属。汉镜亦有铭曰:青龙白虎辟不祥。是瓦当面一虎,体态雄健,巨口大张,引颈翘尾作奔驰状。王者之风跃然纸上。培养记。

 

朱雀,亦名朱鸟、丹凤,物象以凤为之,居南属火象夏。其状为凤头、鹰喙、鸾颈、鱼尾,头上有冠,羽毛散张,振翅欲飞。凤古为祥鸟,《山海经》云: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则天下在安宁。西汉韩婴亦曰“惟凤能为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上至帝王,下至黎民,莫不偏爱有加,风气相沿,至今不改。岁次甲午榴月,林培养记于灯下。

 

玄武为龟蛇合体,龟匍匐爬行,蛇卷曲蟠绕其上。缘何二物合一,众欲纷纭,莫衷一是,姑且存疑焉。《重修纬书集成》之《河图》称其镇北方,主风雨。

四灵瓦当多出于汉长安城遗址,原物殊为难得,若有拓本一二,亦不失雅玩也。

时在甲午仲夏,林培养记于伴月斋。

 

林培养 1971年8月出生,泉州南安人。文化学者,收藏家,专注于金石学研究,现任教于南安五 星中学。作品曾入展全国正书展等各级展览。曾获泉州市人民政府刺桐文艺奖。

近年来,林培养潜心拓片题跋,所作题跋典雅秀逸,形式多样,简明通畅,开合有度。著名学者鲁九喜曾盛赞其题跋为“浮嚣世界的一缕清风”。2014年出版个人作品集《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