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4年6月2日,由未名雅叙收藏家同学会主办,未名在线(北京)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与艺术品鉴藏高级研修班支持的“未名论道”2014中国艺术品收藏巅峰论坛——对话收藏大家与拍卖大鳄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拉开帷幕。本次论坛不仅邀请了刘益谦、朱绍良、钱伟鹏等收藏大家,还请来了苏富比、佳士得、嘉德、荣宝等拍卖行的拍卖大鳄,共同探讨艺术品行业里我们所关注的焦点话题。此外,论坛还将广泛邀请国内外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领域的艺术家、画廊、收藏家、艺术评论家、拍卖行、私人银行、艺术品交易平台、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媒体人士参与交流和讨论。比起以往的艺术品高峰论坛,本届论坛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影响更广。
温桂华:非常高兴来到我的母校,因为我也是北大的毕业生,我是第二次来北大讲收藏。局长在坐,我们原来都是体制内的,刚才在座跟局长交流,包括嘉德的胡总原来是文物局的,刘总也是文物局的,我们都是从体制内出来的,现在不是我一个人,是我出来最晚,我是退休以后才加入了苏富比这个行列,他们是比我可能更有闯劲,在很早就离开了体制内,我觉得都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刚才跟局长说没有文物局肥沃的土壤我们也没有今天的现在。
因为大家都是从体制内出来的,刚才我们交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本来是昨天晚上拍卖,今天因为是香港的领导们都在,想开会,原来说不来了,所以也没有准备,结果后来他们再三邀请说还是来吧,我们把那个会取消了,老板把会取消了,专门来参加这个活动,所以老板都赶飞机今天飞回香港,美国的老板今天早上都飞回去了,会议都没有开,所以非常重视这次活动。
给我这个题目我都不知道怎么讲,因为国企有国企非常大的优势,国企毕竟是我们成长的一个基础,没有国企这么多年的历练,我们也不可能有今天,另外国企给了我们很多的荣誉,给了我们很多,刚才局长说给了很多荣誉,我原来对外发言特别受拘束,尚勇说话就比较活跃一点,我可能是比较拘束,可能受影响比较大,敢讲不敢讲,该说不该说,跟长盛也比较熟,我们做了很多次论坛。
中国拍卖20年的发展历程
所以今天我先抛砖引玉,这题目我想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也不能说讲什么。我觉得中国拍卖等于恢复20年,我是从开始恢复到现在一路跟着走下来的,这20年的拍卖,中国的变化非常大,我觉得跟中国的经济一样,发展的速度可能是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飞速。因为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是几百年的历史,中国只有20年的历史,当然20年的历史从没到有,从小到大,一下迅速发展到现在如火如荼的这种场面,我觉得历史上不可能再复制这么一个场面。
仅北京的拍卖公司现在就有400多家,我刚才回忆了一下,最早国家批准的是6家试点单位,北京占了4家,四川占1家,上海占1家,北京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北京就占了4家。这是最开始的拍卖。
我觉得最开始的拍卖,拍卖的品类也是特别得单一,只有书画、古董两个场,到后来细化分化到我们觉得非常骄傲,我们做了很多专场,做书法专场,做鼻烟壶专场,细化出来,其实也是跟国际大拍卖公司学习的,给它细化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品种繁多,这也是一个发展的历程。
拍卖行由纯商业模式转向文化推广
再有来讲我觉得是纯的商业模式到现在加上一个文化的推广,我觉得拍卖行现在把文化推广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去做的。
前几天我们刚到江西开了一个会,谢总也在,江西开会的时候把整个拍卖行业的宣传工作会议,我也汇报了一下,北京市去年一年做文化推广展览,这是没有收益的,这种展览、讲座其实有的是跟拍卖没有关系,不是我为了拍卖这些作品去做展览,统计了一下,开始这个数据有点不太相信,上次做论坛说100多家,后来我又核实了一下,纯公益的是80多场左右,这是一种文化推广,这是拍卖行过去没有过的变化,现在文化和学术对拍卖的支撑,这也是目前跟最早拍卖之初发生巨大的变化。
拍卖行由排外转向国际化道路
再有一个变化我觉得是原来拍卖行是内地和外边的交流不多。尽管我们是学外边的拍卖,原来是陈东升陈总讲过,他一锤定音也讲过,最早看苏富比和佳士得怎么拍的,偷偷拿摄像机拍人家的模式学习模仿的。到现在来讲,我觉得除了市场变化,不是自己做自己的地盘,我觉得这是一种交融了,这是20年的变化,这种交融是走出去和走进来。刚才我们说的嘉德、保利走出去了,苏富比和佳士得进入中国大陆,这个变化是以前没有想过的,外资能够进入中国拍卖真的是过去不可想象的。其实我也在很多场合说,因为这个过程我非常熟悉,最早永乐(佳士得)进来的时候,内地心里非常排斥的,大家从心里排斥外资的进来,到现在苏富比和佳士得进来是水到渠成,大家自然而然接纳这个国际的平台,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只有这种国际化交流,国际化的互相促进,才能使我们的拍卖更加规范,更加繁荣,这才是真正国际上的大舞台,但这也只是刚刚开始,我觉得我们的国际化道路还非常的长远。
我上次我在99艺术网做的一个论坛我也发言了一下,国际化是现在作为一个题目提出来的,国际化不是现在才开始有的,原来文物公司那些文物可以流通,可以出境,那只是1795年以后的民窑东西可以出境,那也是国际化,给国家换外汇,只是那会儿的政策是国家统一价格,统一政策,统一出口的标准。那会儿跟国际的价格完全脱轨,我们根本不知道一件作品在国际上什么价,只是国家文物局两年出台一个定价本,我们的定价完全定价本上下浮动,没有太大的差别。真正改革开放以后才了解国际的文物价格和国内的文物价格差距真是天壤之别。
拍卖是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没有拍卖之前曾经天津做过一个全国文物系统的博览会,现在所谓的交易会。我原来是一个部门的经理,一个部门有一个乾隆梅瓶,当时橱窗陈设也不卖,因为不知道卖多少钱。我的前任秦工拿到天津去展览,当时他估了一个30万,我们就说你胡估,因为没有这个价格,从去到回没有一个人接受这个价格,而且这签一标没有人去看。转年第二年我们就成立了拍卖公司,嘉德的第二年我们成立了拍卖公司,这个当了第一场拍卖的封面,卖了60万,当时觉得60万是个天文数字,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东西给我1000万也我不会卖,所以这个价格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拍卖最大的优势是把国内国际的价格透明度,高度透明,而且这个价格我觉得对中国艺术品整体价格的提升,得到了文化的尊重,我觉得文化尊重,其实我有的时候说一个价格的出现,为什么比如一个鸡缸杯能够卖到2个多亿,大家关注的是价格,实际上关注的是成化瓷器。我们上次拍了一个定窑的大碗,6000万起价,卖了1.3亿。这个价钱也是一个天价,也是一个老窑这么多年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价格,引起什么现象?大家对高古瓷器的关注,因为高古瓷器过去一直被低估的,这个被关注了,最早有人对拍卖不理解,觉得是卖国,卖文物,卖祖宗,其实拍卖了以后我觉得是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而且我觉得让更多的人更加珍惜和保护文物。大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这是我正题之外的,我顺便讲的,让我讲的题目是正题是国内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