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冲淡)

发布日期:2017-01-11      来源:《近代书林品藻录》      作者:王家葵       浏览次数:3668
核心提示: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之二:弘一、马一浮、谢无量、乔大壮、林散之。

近代书林品藻录

王家葵 著

 

节选
2 冲淡

 

/

 

冲淡



冲淡是境界而非实相,书家以手写心,作者若心灵冲和淡宕,素处以默,不与物争,下笔自然妙契机微,流派不问南帖与北碑,风格不论阴柔与阳刚,其冲淡则一。夏虫不可语冰,冲淡境界又岂是汲汲于名利之徒所能体味者。至于执相而求,刻意模拟,其形愈近似,其神去冲淡境界愈遥远。

 

 

弘一上人(1880-1942)

 

 

  弘一上人在俗时极富西洋艺术天才,作素描画、饰茶花女、谱《春游曲》,凡事皆开风气之先。至于书法篆刻,虽是会家,而成就未高。今论上人书法,在俗时与出家后,不特风格迥异,雅俗似亦有天渊之别。夫中国书画之不同于西方者,重境界、重气韵、重艺外修养,至于技法表现、结构安排转居次要。上人留学东洋,颇受西方艺术理论影响,于传统文化精神气质理解恐不够深厚。今观其在俗时所作《李息翁临古法书》,书峄山碑、临张猛龙、写龙门刻、模松风阁,点画无不毕肖,而神采气韵全无,倘非上人遗墨,弃置废纸簏中亦不足惜。

 

弘一楷书代苦

 

  上人出家因缘不能尽知,而自民国七年杭州虎跑定慧寺披缁,迄卅一年泉州晚晴室入灭,此二十余年间,潜心梵行,不染俗务。一俟勘破真实相,识前尘如梦幻泡影,则触处皆通达。书法虽是俗谛,既有模拟形似功力在先,至此则形神贯通,水到渠成矣。

 

2-1-6弘一书悲欣交集 缩图

弘一书悲欣交集

 

  耽乐艺事,有害修行,此佛所深诫。书法亦在游艺之例,上人以弘扬南山律学为己任,其所以不废书翰,乃是籍此传布法音,推广佛教。故披剃后作字不复龂龂于点画使转、布白安排,用笔锋芒悉敛,但求横竖平直而已。司空表圣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已道尽冲淡境界,移评上人书法最是颠扑不破者。上人书法本无法,今亦有摹习者。以灵台未能臻空明净寂之境,不免执世间俗谛以求之,此如《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弘一印章.jpg

 

赞曰:

绝人我相,礼薄伽梵。

结习尽捐弃,犹不废书翰。

空中三昧,蕴藉冲淡。

2-1-1弘一集华严经对联 缩图.jpg

弘一集华严经对联

 

弘一书佛说五大施经 缩图.jpg

弘一书佛说五大施经

 

 

 

马一浮(1883-1967)

 

 

  观近代书林,学者未必是书家,而书法家必须有学问,马蠲叟正是学者书家两位一体者。会稽马氏,儒学传家,代有清德。叟天资聪敏,十六龄绍兴县试举案首。弱冠之年游历东西洋,博通英、日、德、拉丁文字,专意于亚里斯多德、斯塞宾、黑格尔、赫胥黎学问,其后则一心国故,不复观西书。传言叟在杭时曾竭数年之力阅竟佛典三藏十二部,文澜阁《四库全书》三万二千册。蠲叟学问渊深,故曼殊上人有“马先生于学无所不窥”之叹。中年以后乃用意于六艺,以濂、洛、关、闽之学为指归。先讲学泰和、宜山,继创复性书院于嘉州,宗旨在“讲明经术,注重义理,欲使学者知类通达,深造自得,养成刚大贞固之才”。晚岁复归于淡静,入灭前说偈别亲友云:“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蠲叟书法无体不备,行书受沈寐叟影响较深,翻转挑磔皆用沈法,清丽过之,老辣则有未及。叟最长者乃在隶书,沙孟海称其:“直接取法汉碑,不参入魏晋以后笔法。”毕生用力石门颂最多,有谓:“严沧浪以禅喻诗,独尚神韵,譬之羚羊挂角、香象渡河,若移以论书,在东汉诸刻中,唯杨孟文颂足以当之。”隶书佳制皆用此体。蠲叟十龄咏菊有句:“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太夫人评语云:“菊之为物,如高人逸士,虽有文采,而生于秋晚,不遇春夏之气。汝将来或不患无文,但少福泽耳。”此数字考语正可移评其书法。马一浮印章.JPG

 

赞曰:

学绍濂洛关闽,本色魏晋风流。

缘起华严义海,沤灭花满枝头。

孤神独逸,既济刚柔。

马一浮草书屏

 

马一浮书谢无量挽诗 缩图.jpg

马一浮书谢无量挽诗

 

 

谢无量(1884-1964)

 

 

  马蠲叟与谢啬庵是总角之交,啬庵序马《避寇集》云:“把臂服膺,始于童冠。忘形悦义,垂老弥笃。诚如芦生之于伯玉,四海之内,一人而已。”啬庵卒于1964年,蠲叟挽联:“在世许交深,哀乐情忘,久悟死生同昼夜;乘风何太速,语言道断,空余涕泪洒山丘。”蠲叟于书法颇自矜负,时人之作少有能入法眼者,独赏啬庵之字。马云:“谢无量先生不好临摹,而天才卓异,随手挥洒,自然佳妙。”诚哉斯言,啬庵书法乃自然天成,断非后天力学所能到者。

 

image005 缩图
image007 缩图
image009 缩图
image011 缩图
谢无量行书诗笺

 

  昔侍刘君惠先生座右,惠翁与啬庵相交忘年,屡屡语及谢先生书艺成就。翁云:“啬庵书南北兼收,碑帖并取,筋骨不露,锋芒尽韬。苍润沉雄如幽燕老将,明珰翠羽似华鬘天人。艺舟果亦有楫,无量先生之书艺,孰可执楫以航者。气氛沉雄俊逸,器度虚澹萧散,固难以迹象求索。先生书法,笔挟元气,莽莽苍苍,无半点侧媚之气。先生诗如其人,字如其人,既轩昂,又超悟,轩昂易得而超悟难求,超悟是诗歌艺术、书法艺术最难能可贵之境界,乃是绚烂至极所归之平淡。龚璱人论陶有句: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谁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此可评价无量先生之诗,亦可评价其书法。” 

 

谢无量行书岷江胜概.jpg

谢无量行书岷江胜概

 

  啬庵作字不假雕琢,而点画间洋溢一种冲和淡逸之气,俗人不识谢书,每以“孩儿体”呼之,此在当时实系贬损之辞。按童稚纯真之体,元神充足,胸中既无成府,下笔便少拘束,落纸自然成趣,其境界正是今日书家孜孜以求而不能得者,啬庵竟得之于不经意间,孩儿体之说,何贬之有。谢无量印章.jpg

 

赞曰:

稚气草草,看易实难。

饮之太和,溢于豪端。

人淡如菊,品逸若兰。

谢无量书杜诗.jpg

谢无量书杜诗

 

 

乔大壮(1892-1948)

 

 

  民国以还,诗人之效三闾大夫行者二。丁卯(1927)海宁王静庵蹈水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戊子(1948)华阳乔大壮自沉苏州平门外梅村桥。大壮之卒也,愤世忧时乃是主要原因。曾作绝命诗两首别京中旧友,其一云:“室中传恨后如何,老去分明托逝波。但使此瓶千日醉,平生无泪比黄河。”其二云:“颂橘诗成见辛苦,国中荡荡更无人。此行不是无期别,试向初平觅道真。”卒后学林震悼,“天下无论识与不识,莫不同声叹惋。”(唐圭璋语)


2-4-1乔树柟行书对联 缩图

乔树柟行书对联

 

  波外翁是真学人,亦不愧真名士。博学荣辞,淹贯经史,人所称道,而禀性孤高,大有乃祖遗风。乃祖茂萱公,清末任学部左丞,有直声。戊戌政变,六君子弃市,茂萱仗义为杨叔峤、刘裴村收尸,名动京师。波外翁亦狷介不群,方回(向达)曾撰文回忆,其略云:大壮嗜酒,一杯在手,滔滔不绝,而遇不投契者,则涓滴不饮。平生尚意气,好打不平,为朋友事往往拍案而起。喜发牢骚,而待人甚平易。于时事不胜感慨系之。抗战后为国民大会堂拟对联云:“费国民血汗已?亿;集天下浑蛋于一堂。”卓荦不群之态已跃然纸上。

 

乔大壮自书词

 

  波外翁是成都顾印伯双玉龛中高弟,书印皆清雅。书法虽曾涉猎北朝造像、滇中二爨,而醉心处只在初唐数家。依成就论,翁字不及印。比较同时诸家,若沈秋明、潘凫公、顾羡季,功力亦有未到处。《品藻录》所以特为表彰,非出于乡谊。翁本汉后隋前之人,不幸生此娑婆恶世,居然能洁身以自好,不同流而合污,特立独行,足堪为后世楷则,其寓意又岂止在诗赋辞章、书法篆刻者也。乔大壮印章.jpg

 

赞曰:

生乱离世,哀忠信微。

托沧浪水,载诗魂归。

倚声波外,墨痕依稀。

乔大壮篆书蜚庐

 

乔大壮为鲁迅书联

 

 

林散之(1898-1989)

 

 

  弘一上人、马蠲叟皆因佛法而通书法,江上老人则是以书法证菩提者。老人卒于己巳(1989)冬,入秋已病笃,缠绵床榻,忽忽焉回光返照,索纸作书,写“生天成佛”四字为最后绝笔,事见哲嗣昌庚所作传记。老人必是有来历者,平生未曾涉猎内典,而论艺言语每能暗合大乘妙谛,有诗为证:“始有法兮终无法,无法还从有法来。千古大成真辣手,都能夺取上天才。”“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

 

2-5-2林散之书生天成佛 缩图

林散之书生天成佛

 

  老人天性纯朴,淡泊自甘,故书画皆能静淡虚寂,草书尤为世所重,以为羲献再生。青山杉雨赠句有云“草圣遗法在此翁”。老人书法成就世有定评,不劳喋喋。迻录老人自叙,以明其为学经历,并可资后学借镜焉:“余学书,初从范(培开)先生一变;继从张(栗庵)先生一变;后从黄(宾虹)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唯变者为形质,而不变者为真理。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书法之变,尤为显著。时代不同,体制即随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变因之而别。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无法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而非突变,突变则败矣。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林散之印章.jpg

 

赞曰:

庐结江上,法承宾公。

羲献旭素型典,心源造化融通。

素处以默,大聪为聋。

2-5-1林散之草书诗 缩图

林散之草书诗

 

林散之隶书对联

 

 

作者简介

 

 

王家葵 1966年8月生。字曼石,斋号玉吅,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担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本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药与临床》杂志副主编。

 

潜习书法篆刻多年,尤擅章草。近年在中国艺术史领域亦发表多部著作。《近代书林品藻录》(山东画报,2009) 《近代印坛点将录》( 山东画报,2008)《玉雪双清》(重庆出版社,2011)《石头的心事》(新星,2011)《唐趙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中华书局,2016)《玉吅读碑》(四川文艺,2016)。 

 

主要学术著作:《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2003)、《神农本草经研究》(北京科技,2001)、《真灵位业图校理》(中华书局,2013)《登真隐决辑校》(中华书局,2011)《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中医古籍,2006)《中华医学文物图集》(四川人民,2001)《养性延命录校注》(中华书局,2014)等著作,论文若干。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医学篇作者(科学出版社,2011)

 

近代书林品藻录(二十四品)

 

01.雄浑 02.冲淡 03.纤秾 04.沉著

05.高古 06.典雅 07.洗炼 08.劲健

09.绮丽 10.自然 11.含蓄 12.豪放

13.精神 14.缜密 15.疏野 16.清奇

17.委曲 18.实境 19.悲慨 20.形容

21.超诣 22.飘逸 23.旷达 24.流动

 

©图文来自《近代书林品藻录》,王家葵先生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厅二维码(微)2016.7.12.png

 

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