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书林品藻录
王家葵 著
/
缜密
陶濬宣(1846-1915)
晚来一度流行之新魏书,揆其渊源,实滥觞于会稽陶心云。而晚清民国书家招致谤议最多者,亦无如陶心云。马彝初《石屋余渖》云:“近世吾浙有赵撝叔、陶心云,皆能书魏碑,然撝叔尚知笔法,所作尚活,心云全是死笔。”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心云写北魏亦有时名,然法郑文公碑与龙门造像,未能得笔,徒具匡廓,刻板痴重,绝无意致,宜蒙匠手之诮。”沙孟海亦称陶“一味板滞,水平不高”。平心论之,清张廉卿以降,赵撝叔、李芍农、陶心云皆欲使魏体正书规范化,此最属焚琴煮鹤之举。四人差别其实只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或许因为撝叔、芍农皆是名士,廉卿跻身缙绅行列,故论者只归罪心云一人,可谓偏见。
陶濬宣书王君墓志铭
陶濬宣楷书对联
楷书字体萌芽于魏晋,完善成熟则在隋唐。此二百余年间,南北割据,两地楷书发展各有轨迹,少相影响也。南朝王右军父子创造新体,羊薄以降,一脉相传,始终是南地书法主流。至于王兴之夫妇墓志、爨宝子、爨龙颜,所用右军变法以前旧体,带浓厚隶意之楷书,一俟新体地位确立,南人便不再以兹体为意矣。北朝则颇有不同,孝文皇帝虽恋慕中原文明,竭力仿效,然剽悍本色不曾掩盖,故二王一路书风纵传到北地,其不受重视也属必然。北地所流行者,依然是前述之宝子、龙颜一类书体及其变格。中原文明以规矩划一、方正对称为美,而北人审美观念必不如此。龙门造像、邙山墓志固不乏属于贵胄者,刻工虽佳,苍莽依旧,乃知北人以粗犷不齐为美也,此亦北地楷书之主要风格。张廉卿、赵撝叔、李芍农、陶心云辈,欲将势本参差之北碑整齐之,也如为混沌凿口鼻,不智之至也。
赞曰:
渊源龙门伊阙,旁究天柱云峰。
囫囵杨大眼,活剥始平公。
新魏书体,板滞疲癃。


陆恢(1851-1920)
陆廉夫早岁参吴愙斋幕。愙斋长于书法,廉夫勤于绘事,相互琢磨,彼此受益。吴抚湘时所作山水,大半由陆捉刀。光绪乙未愙斋解官返乡,廉夫随焉,以艺文余暇课愙斋文孙吴湖帆,故倩庵书画实由廉夫发蒙。1920年廉夫病中风卒,倩庵题其绝笔扇面云:“廉夫陆先生名恢,江苏吴江人。初受学于刘子和德六为花卉,秾艳轻清,工逸兼长;继从陶诒孙焘为山水,早著出蓝之誉。庚寅得先尚书公招,壬辰从幕之湘。游岳麓,有纪游图七卷,登衡山,有纪游图八卷。尺幅山水,云烟腕底,盖先生平生之巨制也。丙申客张氏补园,丁酉客吴兴庞氏虚斋。嗣以年老辞归,卜居于河沿街,筑破佛庵,以笔耕为娱晚计。庚申六月,先生古稀正寿,余往祝嘏,犹见笑谈兴高,精神矍铄。中秋后以是扇乞画,许以重阳后为约。孰知九月十二之晚骤病中风,十三日竟作故人。是扇图稿已成,惟未设色耳。先生与吾家友朋,渊源亦云深矣,留此绝笔,永结墨缘,可不宝之。”


陆廉夫生未逢时,绘事初规模王石谷,览古今名迹既多,遂能上溯宋元。书法亦佳,用意汉隶隋碑,取势南北之间。参与海上题襟馆,诸贤相互鼓吹,乃得于沪上画坛立足。其所以卒后声名渐晦,别有原因。吴倩庵固然受惠于廉夫,前引题记尚称允当,而平昔见廉夫遗作多添笔增饰,并于题跋中暗下贬语,以显示己之高明也。如题仿松雪青绿云:“惟当日因生楮涩于青绿设色,不无有难应心手处。”题仿范华原云:“惟因生宣黏笔,烘染略松,未免逊观。”题仿黄鹤山樵云:“读者有嫌其非最晚之作,不无疏漏处,耸余为之加墨润色,以为古今人合作,前人所未有之雅兴。”呜呼,廉夫所教非人,可发一叹。
赞曰:
当日愙斋座上,笔墨最擅胜场。
金针传付岂轻易,惭愧一番火热肠。
显隐声名真有定,凭谁问冷暖炎凉。
伊立勋(1856-1941)
郑谷口出始可以言隶书,唐宋不足观也,遑论元明。米元章、赵子昂、祝枝山辈可称高才,涉笔作隶,不过尔尔,此时代局限也。谷口以后,朱竹垞、金寿门、桂未谷、邓完白、伊墨卿、陈曼生、何子贞、赵撝叔,于八分之体皆各擅胜场。沙孟海编《中国书法史图录》论清代隶书有云:“郑簠作隶有飞宕之致,自成风格,但服古未深;朱、桂功力深厚而少逸气;邓石如笔力矫健,结体则去人不远,却不如其篆;伊秉绶总结诸家长处,出之以凝重,体态万千,世推清代第一;赵之谦、何绍基皆翩翩欲仙,运笔之法不同,而各有专胜,亦是隶中妙品。”隶书诸家中,伊墨卿大字参用颜法,故得有“愈大愈壮”之誉。墨卿以翰墨传家,若子若孙皆有书名,晚年手作书秘诀三十二字付子侄云:“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


墨卿子梅石,书摹乃父,杨惺吾《学书迩言》云:“几与父埓而为其父所掩。”立勋字峻斋,或说为墨卿孙,或说为曾孙。按墨卿生乾隆十九年(1754),长峻斋百岁有奇,恐以曾孙之说为是。峻斋曾知无锡县,鼎革后鬻字沪渎,无论识与不识,无润不书。亦能作各体书,扫叶山房汇印所临天一阁石鼓文、长垣本华山碑、北宋拓多宝塔及孙过庭书谱,功力不弱。峻斋挟乃祖威名,颇以隶书自矜,然于墨卿拙厚秘诀全无体会,风格类钱梅溪,一味妍媚,不求古雅,遂成恶札。《品藻录》本条原拟用青山农,又不欲与《点将录》重复太多,乃弃黄而取伊。论成就及影响伊固不及黄,毕竟圣人一脉,勉强入录,阅者其谅之。
赞曰:
一味追求妍媚,精神积弱未充。
惭愧汀洲太守,迷失拙厚家风。
伊立勋书贞节坊碑
褚德彝(1871-1942)
褚松窗精通欧、赵学问,清末参端午桥幕,午桥亦金石名家,相与切磋,眼界益阔,入民国又得张逖先遗藏,所蓄尤丰,沪上碑估往往待其一言而定真赝。松窗遗著大多不传,清王兰泉《金石粹编》最称巨著,过录碑文遇不识者辄用方框代之,松窗乃就闻见所及,依框廓而加以填补,日久一部《萃编》涂乙皆满。待松窗捐馆,家人不知宝贵,廉直售与收买旧货者,马公愚闻讯往访,求索无及矣,事载郑逸翁《近代野乘》。曩校释龙门药方,闻松窗有《龙门古药方考证》二卷,遍求未得,后辗转获观穗中医大学博物馆所藏旧拓,系松窗售与中山宋大仁,复由大仁捐赠该校者,有褚松窗、丁福保、范行准、宋大仁题识,褚跋凡两段,考据药方来历殊有见地。壬午跋有云:“余于光绪庚子年据日人康赖所录《龙门百一方》,因撰考证为二卷,其中订正王述庵之异同伪谬者约五百余字,一时承学之士皆目为见所未见,余极思付之影印,庶可公诸同好耳。”由此跋知,松窗校补《金石萃编》乃实有其事,至于《龙门古药方考证》虽作于庚子(1900),迄壬午(1942)都未获刊布,松窗即以是年卒,稿本存亡不可问矣。


金石家书法大抵拘滞者多,放逸者罕。赵德甫不闻有书名,欧阳永叔传《集古录》墨迹数行,整饬有之,风韵不足。其后若翁覃溪、罗叔蕴辈,刻板尤甚。个中缘由缈不可知。松窗作字,亦嫌缜密太过而少情趣。郑逸翁云:“作书一笔一画必有所本,为人书写篆隶墓志碑记,若遇未见古碑之字,必留空格,待考得录入,虽千数百字,亦少遗误,否则必重行书写。”此真大煞风景者。
赞曰:
恣情食古,欧赵有传。
辨岣嵝妙补兰泉。
碑帖同周旋,形神宛然,老成少清妍。
褚德彝临夏承碑
康殷(1926-1999)
大康才艺多门,书画篆刻而外,尚能颖拓,尤喜治许学,恒以揭示初文奥秘为乐。自谓:“予年来所事,以探索古文字为主,次及古玺印之蒐编,而以书刻为余事,偶一为之而已,绘事又其余矣。”其小学著作有《古文字形发微》、《古文字学新论》、《文字源流浅说》、《说文部首铨释》,合刊为《康氏古文字杂著》四种。胡适之条曾论及学问家不必言艺术,因其理智往往战胜激情,艺术之“烟士披里纯”消弭在逻辑思考中,作品必然淡而寡味。同样理由,艺术家作考据学问,则不免以玄想代替实证,忽视陈例,妄加牵连,亦为人所诟病。大康古文字学研究颇不见容于学术界,著作出版未久,即有某君作《评康殷文字学》专书驳难,至于其间是非曲直,则非本题所欲讨论者。


大康能作篆隶真行各体,气味颇与陶心云相近,乃有将书法工艺美术化之趋势。治印习缶翁一路,又得力于古玺印,尚能朴茂,北地印人中少见者。兹节录印稿自序,以窥见作者意趣所在:“二十甫过,南走羊城,醉心绘事文物,仍不能忘情于古籀刀石,时从容庚、商承祚、钱瘦铁诸前辈游,多有所闻,辄蒙谬许。卅余岁回京,发愤搜集古玺印拓,缀辑《印典》,收谱百家,罗列印拓四万,眼界大开,豁然有悟,超脱赵、吴藩篱,直师古人,刻亦略进,时获激赏于方家散木前辈,且频以创派相励,愧不敢从也。”于时下艺林良莠混杂,“嗤妍颠倒,美丑无凭”,更有感叹云:“五十年来徘徊印林,坎坛颠踬,空负驰骋之心,驽骀迟钝,遂绝攀登之望。血凝朱泥,魂消素纸,方寸之地,皓首无功,可胜叹哉。”
赞曰:
诠次玺节泥封,别裁五百四十。
穷求仓圣本源,感动鬼神夜泣。
玄言不免妄牵,新义究难成立。


王家葵 1966年8月生。字曼石,斋号玉吅,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担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本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药与临床》杂志副主编。
潜习书法篆刻多年,尤擅章草。近年在中国艺术史领域亦发表多部著作。《近代书林品藻录》(山东画报,2009) 《近代印坛点将录》( 山东画报,2008)《玉雪双清》(重庆出版社,2011)《石头的心事》(新星,2011)《唐趙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中华书局,2016)《玉吅读碑》(四川文艺,2016)。
主要学术著作:《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2003)、《神农本草经研究》(北京科技,2001)、《真灵位业图校理》(中华书局,2013)《登真隐决辑校》(中华书局,2011)《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中医古籍,2006)《中华医学文物图集》(四川人民,2001)《养性延命录校注》(中华书局,2014)等著作,论文若干。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医学篇作者(科学出版社,2011)
13.精神 14.缜密 15.疏野 16.清奇
17.委曲 18.实境 19.悲慨 20.形容
21.超诣 22.飘逸 23.旷达 24.流动
…
©图文来自《近代书林品藻录》,王家葵先生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